首页 漂亮妈妈 孕前准备 怀孕期间 产前产后 婴幼儿护理 早期教育 胎教音乐 儿童读物 防辐射服 婷美内衣
好孩子要慢慢地培养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茅于燕教授访谈录

  茅于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从事儿童心理研究40年,对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的奖项和荣誉称号,被收入美国马奎公司的《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的《国际知识界名人录》。茅于燕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婴幼儿智能发展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其心理特点,发表论文50余篇,编著图书14本,是我国从事婴幼儿智能研究的少数心理学家之一。她在国内开创了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并将智能追踪研究的成果与弱智幼儿教育课程有机结合,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父母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最好最出色的人才,于是,各种“育子秘方”大行其道,成功家教事例让大家趋之若鹜。然而,一些家长采用的早期教育方法却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一心想让孩子快速成才,但总是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才是成功的孩子呢?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茅于燕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问: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结果总不能令他们满意,常有家长感叹自己的教育“很失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一个成功的孩子呢?

  茅于燕教授(以下简称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但对孩子的行为方面好不好一般不太关心。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潜在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且很少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正确的早期教育绝对不仅仅是识几个字或者是背几首诗,早期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对五六岁以前的婴幼儿所进行的合乎他身心发展规律的智力、运动的训练和良好性格、习惯、情绪的培养。现在一些家庭特别强调对孩子的智力训练,应该扭转这种偏激的状况,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应该着重在精神方面。

  问: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要让孩子快速成才,市面上也有许多如何让孩子快速成才的书籍出售。你是如何看待快速成才问题的?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呢?

  茅:在一片“快速培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吵闹声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不容易的。韩国的一个儿科大夫申宜真写了一本书叫做《好妈妈,慢慢来》,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讲述了为什么孩子应该慢慢地培养以及为了慢慢地培养孩子母亲们应该如何去做。这是可用来扭转“快速培养”风气的一个新观念,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养育经验写下的这本书对家长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也一定会影响我们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

  那么,怎样培养一个未来成功的孩子呢?我想根据这本书的观点谈谈我的看法。首要问题就是要弄清什么叫做慢速培养?它和快速培养有什么区别?对于快速培养大家知道得比较多,无非是拼命地给孩子加压力和灌输知识。慢速培养听起来好像是老牛拉破车在那里慢慢走,其实不是。慢速培养是指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内心世界、心理特点和成长的规律,特别是大脑发育的规律;在认知方面和性格方面,要用爱给予孩子最需要的东西。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自信,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在未来社会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竞争力。我觉得慢速培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接近实际,解放家长,使孩子不用成天按成人的尺度艰难地成长,对我们家长、儿童来说都是一个福音。现在我国快速培养的风气愈演愈烈,什么“神童方案”、“成才秘诀”比比皆是,再这样下去的话,儿童的快乐和幸福都会被抹煞了。

  问:根据慢速培养的观点,你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

  茅:早期教育主要是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西方流行一种“早期银行论”,是指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们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在幼儿的知识教育和性格教育方面,我应该倾向于多重式性格教育,性格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如果幼儿在二三岁的时候就把脾气学坏了,到四五岁就得进行再教育,那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关键是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童年的乐趣。

  问: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应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茅:父母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最要摆平心态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实际上,超常儿童在所有儿童中占的比例很小),日后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或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付一生荣辱、坎坷的保证。幼儿孤僻、胆怯或霸道、不与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在早期教育中忽略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有关。早教专家认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这些性格、品质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 文/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