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由、自主、独立与规则(1)
张仲华回复peipeima:孩子第一次大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你好。你孩子19个月?一岁半孩子第一次大哭,是因为要到达他的要求。我给你分析一下具体情况。两岁以前的孩子和两岁以后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两岁以前的孩子很多行为是习惯性的,比如每天下午五点钟左右要出去玩,到了这个时间,孩子就开始有反应,你不带他出去,他就不舒服,几个月的孩子就会有很强的反应,一岁多的孩子就更是会用语言表达他的要求。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受到习惯性的支配,很多孩子都表现出"固执"性。有少数孩子表现的特别"固执"。但大部分孩子都会受到父母态度的左右,而很少"反抗",一般都比较听话。孩子到了两岁左右时,自主性开始发展出来,这个阶段孩子的要求就更多的带有主动性,而不是习惯性。如果达不到要求,其行为的可塑性也很强。什么是"可塑性很强",就是说孩子慢慢有了去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妈妈很严厉,自己的要求就会放置;或者采取迂回的方式,比如去找其他人说情。或者和妈妈竞争,采取哭闹的方式要妈妈同意,达到自己的要求。当然如果妈妈和孩子之间有很好的依恋,可能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因为妈妈自然就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问题没有出现,孩子的要求已经解决。就是说这个阶段很多孩子可能就不那么"听话",开始用自己的小脑袋去考虑问题。
所以根据孩子自主性发展的程度,来区分孩子发展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要注意孩子生活的习惯性、秩序性。要以遵守孩子习惯为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对少数很"固执"孩子更要注意,不要经常去打乱孩子的习惯,这类孩子可能因为气质的原因,很固执。如果常常打乱孩子的习惯,或者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性,孩子更容易感到焦虑。对两岁以后的孩子,或者说对自主性、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出来的孩子,其方法又是不同。但对两岁以后的孩子,其具体方法是根据父母与孩子的依恋程度,父母个人的素质,教育方式,父母的心理状况等不同,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不相同。其原则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孩子知道主动去遵守社会规则和生活规范;使孩子有积极的对环境、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原则,具体到每个孩子很复杂,所以我总是要问具体情况,对有的要求严,对有的父母则不让去惩罚孩子。
具体到你的孩子,首先,19个月,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自主性、独立性即将要达到转变、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依然要遵守自己的习惯性行为,但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当达不到要求时,其突出的表现是"不乖","不听话"。和你闹很长时间。就像你说的,以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直折腾一个多小时,睡着后才不闹。所以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已经开始要求独立性与自主性,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心理发展阶段。而妈妈并没有心理准备。妈妈也没有注意去发展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使孩子有一个自然的过渡。孩子突然爆发出来,妈妈也措手不及,只好武力镇压!从具体的事情上看,下大雨最好不要出去。但从孩子心理发展角度看,是父母对孩子心理发展不了解。所以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岁八九个月到两岁多以后,就和孩子长期处于拉锯战中。也有的把孩子搞得很听话,一点自主性、独立性都没有,适应性很差。或者孩子变成"小皇帝",无法无天。如何去做?我想大家讨论讨论,以经过了这个阶段的妈妈可以讲讲经验、教训。正处在这阶段的妈妈、爸爸可以讲讲你们现在是如何做的。
everest给沛沛妈妈:
两岁孩子反抗期
两岁孩子开始形成自己意志了,干事开始有自己的主意,开始和父母闹别扭。父母觉得两岁孩子头疼,其实孩子自己也很辛苦啊。他们要在这个时期发现自己意志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发现自己的欲望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自己必须抑制的。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孩子的反抗期会过得顺利一些。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既要给孩子立规矩,又要承认孩子的独立意志。
立规矩的时候,要分清几种情况。一种是坚决不许的,比如不许撕书、该吃饭了就不许看电视。这种规矩要立得早,但不宜多,尤其是脾气倔的孩子更不能一下要求他守很多规矩。我们是从儿子一岁起给他逐步立规矩。如果他是因为想破坏这样的规矩而闹,再闹也不能随他。讲不通道理就只好冷处理。(如何冷处理,以前讨论过呢。)还有些规矩其实是习惯,比如吃饭要快、做事不磨蹭、先做作业再玩。关于习惯,很难给孩子讲"为什么"。这种情况我们是没做到不罚,做到了有奖。现在是给儿子贴小星星,贴多了买玩具。还有一些情况,没有一定之规,象沛沛妈说的沛沛下雨天要出去玩,就是如此。如果雨不大,沛沛又没生病,带她出去散步看雨景完全可以。可是沛沛病了,不好出去,这时最好妈妈和孩子一人让一步。比如说可以在窗前、门口看雨景,或者在阳台上玩。
另外,要帮孩子培养自主性、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给自己拿主意。规矩要立得少,在其它方面教他自己做主,给他一些随心所欲的机会,买什么衣服、吃饭吃什么、玩具怎么玩、画画怎么画……,很多方面可以随他自己。不仅锻炼他的独立性,而且,平时他有很多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机会,需要他守规矩的时候,让他妥协一下反而更容易了。
再有,有些时候,孩子不做什么事不是不想做,而是能力还达不到。这时大人要帮他,不能批评他。我儿子午睡特别费劲,有时候躺一个小时也睡不着,翻来覆去不说,还给绒狗狗讲故事,一讲讲半天。不是他不懂道理,自己老嘱咐自己:再不睡下午就玩不动了。他就是入睡慢,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我们把精力放在帮他调整上,现在好多了。
最后想再说一句宁宾妈在一个帖子里提到的给孩子讲道理的方法。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只在孩子闹的时候讲,效果有限。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平时讲。不是说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平时给孩子讲讲各种事情背后的来龙去脉。爸爸妈妈上班干什么、为什么上班;爸爸为什么要剪草;街上扫地车为什么要扫地;为什么下午要带他去学唱歌;隔壁小哥哥为什么哭了……,等等。有时候都不一定是讲为什么,就是给孩子描述一下周围人在干什么。在这些闲聊之中让孩子了解周围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了解人的行为,以后讲起道理来,就容易了。
peipeima:
谢谢张教授,还想求助于教授及各位妈妈关于纪律的问题
非常感谢张教授于百忙中写下长帖对我指导,我很受启发。
您说得非常对。对于孩子的独立意识,其实在1个月前我已经注意到这个苗头。从不足1岁半开始,她就更喜欢自己吃饭。经常别人喂不吃,你不理她了她倒自己高兴地吃起来。因此从那时始,她吃饭反而不让人操心,虽然吃得到处都是,但我们和她都挺高兴。还有,就是荡秋千。以前荡秋千,是我们把她抱到秋千上,然后推她。但从1岁半,沛沛开始喜欢自己荡。她会要求我们把秋千放低,这样她就自己可以坐上去,有时候奶奶担心她控制不好想用手扶住秋千以便于她坐稳,但沛沛总是强烈地要求奶奶把手拿开。其实她的能力还是蛮高的,甚至可以自己在秋千的摇晃中从坐姿变成站姿。而坐稳以后,她也拒绝大人推,而是自己荡着玩。虽然荡得不高,但她更自得其乐。
总之,诸多细节,让我开始意识到沛沛的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萌发,而且在我对周围邻居孩子的观察中,她好象属于萌发得较早的,可能也与她strong willed的性格有关。而从书中,我亦知道有所谓terrible two的说法,因此在心理上我是有一定准备的,但确实在具体行动上准备不足。因此,在这里说说我的育儿经历及平时做法,烦请张教授及各位妈妈再帮我分析分析,我好改进。
沛沛从小都是我自己亲自带,包括在月子里,虽然家里有老人也有保姆,但除了上班时间,我都是亲自带她玩、吃饭、睡觉。而沛沛的快乐状态让我认为母女依恋关系是非常好的。每一天她都很高兴(除了生病),她的笑声时时在家中响起,那种发自内心开怀的笑让所有人都会为之感染。如果不算生病期间不舒服引起的哭声,我几乎不记得她曾哭闹过。而且沛沛8个多月时候的断奶亦出乎意料得顺利,自然而然就断了。其实沛沛在性格上倒不是那种顺从的孩子,反而是我说的strong-willed,我想她的快乐和不哭闹应该是心理对爱的需要、自己成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原因,由此我也自信是了解她的,当然这种了解是处于动态之中的。沛沛的快乐同时也让我的育儿生活充满了轻松和愉快。周围很多人见我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给了孩子,觉得我失去了自己,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是失去了自己,而是找到了自己。我是认为与孩子在一起是最大的享受,我与孩子其实是互动的,我们一起成长并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而且我在读育儿书籍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对教育这一领域的热爱,甚至开始打算过几年如果孩子可以离得开就去国外读教育。记得张教授说过一句话,为人父母是走向成熟的开始,对此我深有同感。说到这里,话题似乎扯远了,主要是希望大家能了解我,从而能更好的帮助我。还是回到沛沛身上。
对于教育,我一直认同蒙氏的理念,其核心大概是爱与自由,因此沛沛所得到的爱与自由可能是比较充分的,而我的困惑仍然是在纪律上。
蒙氏的纪律观是: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即要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一位蒙氏教师说,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因此在蒙氏幼儿园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是干扰别人,二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比如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三是拿别人的东西。而且这些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提醒孩子。在蒙氏的实践中,最终孩子的纪律都建立得很好,而且不是外压下的控制,而是自己主动的控制。
说实话,对于上述这段话我虽然能理解,但并未悟透,因此在实践中仍有相当多的困惑。一直以来,我给沛沛设定的界限比较少,除了一些危险品不能碰,似乎没有什么禁忌。但在禁忌很少之中,沛沛的生活习惯似乎还比较令人满意。
对于不能碰的东西,比如电、旋转的电扇等危险品,她不会固执;
睡觉方面,从小就独睡小床,现在小床成为她的最爱,想让她睡大床都不愿意,而且基本定时,入睡也很快;
吃饭方面,定时,但饭量不大,基本可以自己吃(以手抓为主),很少吃零食也没有吃零食的欲望。但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喜欢边看电视。这确实是我一开始没有重视的原因,现在开始慢慢改进,她已经可以接受不开画面只听声音;
大小便方面,我更是给予她充分的自由,一直是白天把尿但不强把,不愿意就算,尿裤子没关系,晚上则从不把尿(因为我觉得双方的睡眠都会受到影响),但结果却比很多坚持日夜把尿的孩子更令人满意,现在19个月,不仅白天每次都会主动说,晚上也控制得很好,或者一夜不尿或者会主动醒来喊尿尿。在这一点上,我似乎体会到了蒙氏的"在自由中形成纪律,相信孩子,他们内在有一股强大的趋近完美的动力"的涵义。
但是,前天沛沛的哭闹,让我意识到以前的平静是建立在尊重她的习惯和秩序等各种正常需要的基础上(我感觉好象这么大的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合理需要,不知道对不对?),而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她的习惯被强烈破坏的时候,比如下大雨或者生病不能如往常一样出门,她则缺乏控制和承受的能力。其实在平常时候,当习惯偶尔被改变的时候,她还是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的。只是这一次一来连续下了三天大雨,她事实上是压抑了三天的爆发;二来她在生病中,身体上的不舒服可能也导致她的承受力下降。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的。但如何帮助呢?是给她自由,相信她在自由中能摸索到规则的存在并主动遵守,而在她摸索的过程中和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之前我所要做的只是平静的提醒和等待,但这样会不会弄出一个小皇帝?还是加强约束,但如何约束呢?现在让我想,我仍然没有发现有什么要加强约束,沛沛的生活习惯基本形成规律,到目前为止她愿意遵守这些习惯,不需要约束,唯一就是我刚才说的吃饭听电视的习惯需要改进。至于其他的想翻箱倒柜,想玩水,想出去玩而且要到她指定的地点玩,等等,这些在我看来并无不合理之处,如果约束岂不成了压抑?但如果不约束,从表面上看来她的需要似乎难有不满足的时候,又如何培养她的控制力呢?
这些对我来说的确有些困惑,希望张教授和各位妈妈再来帮助帮助我。
peipeima:
对于"父母的指导"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谢谢张教授。如何避免盲目的自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看了您的帖子,思路清晰了很多。
关于您说的"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在父母和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这句话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通过对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反思以及对目前沛沛的短暂养育经历,感觉孩子的内在有一股非常强大的追求进步和完美的动力,给他们精神和成长的自由,他们就会向完美的方向努力。但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完美,缺乏父母及环境的指导孩子是不可能完全获知的(就象自由的狼孩不可能实现人类的完美一样),这就需要父母及成人社会展示给他们。让他们知道真、善、美的方向、知道追求真理是一种进步、知道自由是一种完美、知道遵从主流文化的规则也是一种完美,等等等等,这可能正是父母的指导意义所在。而指导的方式也许只是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也许是平静的提醒,也许是严厉的警告,也许是处罚,这应因人因事各有不同,而且很需要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挥智慧,也就是所谓当个好猎手吧。
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恰当,望得到指点。
peipeima:关于蒙氏教育
你好。这是一个很大的讨论题目。我没有时间写着的很多。我简单的谈谈。蒙氏教育方法很好。她的教育实践几乎是完美的。蒙氏教育主要是建立在经验之上,在理论上主要受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在提出蒙氏教育时,发展心理学尚未诞生。有很多方法是一种具体实践的结果。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孩子对生活的学习,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智力的发展过程,和对生活技能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教育是以为将来成人后的准备为基础。这一点以蒙台梭利和杜威最为突出,尤其是杜威。其实中国人的教育自孔子之后,已经有很明确的目的。过去把教育分为"小学",与"大学"。什么是"小学",儒家讲的很清楚,就是"六艺",六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天理之学,人性之学。这个道理,曾子就讲很清楚。朱子之后,更强调"大学"的重要性。明清以后对"小学"的教育、技能的教育就显得十分不足。西方近代教育把经验与实证科学结合起来,并创建一套"程序化"的教学方式。这正是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观念。西方近代教育也有很多问题,我只能简单谈谈:
一、过于强调"小学"教育,强调技能教育,结果使二十世纪的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工具主义教育的天下,而不是像孔子的教育观是一种"完善"化的教育。西方近些年来已经开始逐步有所认识,但中国人目前正在步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的后尘,正在大力推行更糟糕的"实用主义"教育。
二、西方人十分推崇理性,这是中国人十分缺乏的。但是西方人却常常把理性发挥到极致,结果带来很多问题。在教育中也是这样。这又是西方人不如中国人的方面,中国人强调"中庸",走极端的很少。
三、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幼儿的教育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上。二十世纪的西方教育在理论上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混合体。人本主义的哲学观非常强调爱与自由,就像蒙台梭利的观点,但行为主义的观点有把孩子看作一个动物,孩子的行为是学习得到的,孩子行为的形成过程,更像老鼠和狗。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对二十世纪的教育有太大的影响。西方人和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差异,他们很容易使这些观点在教育过程中走极端。更多的注意在自己研究、应用范围内的意义。这里就涉及到你提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帮助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是让他完全自由的去探索,还是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我认为自由的探索和指导都是必需的。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孩子有的发展阶段自由探索要多一些,有的发展阶段教育指导要多一些。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父母的素质和教育环境,二者也不同。孩子到了4岁左右以后,指导应该更多一些。尤其是对素质较低的家庭,指导应该多一些。素质高的父母,孩子自由探索求的应该多一些。为什么?这是因为素质高的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指导的作用无意识中就很多,结果就可能压抑孩子的探索性。其实在儿童教育的高水平中,教育指导和孩子的自由探索就完全融合为一体,不存在这样的区分。网上的妈妈有很好的经验和范例。翩翩就属于这样一个例子。
再说蒙氏教育:要非常专注蒙氏的教育实践,不要太专注她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