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机
首页 漂亮妈妈 孕前准备 怀孕期间 产前产后 婴幼儿护理 早期教育 胎教音乐 儿童读物 防辐射服 婷美内衣
给孩子明确的“性角色”定位


  神话: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个奇特的生物叫赫马弗洛代特。它有两张脸、两套四肢和一个很大的躯体,众神对赫马弗洛代特的这种自给自足的能力愤恨不已。于是,盛怒之下,便将他分成两个生理上互相独立的部分:男性与女性

  根据这个神话,男人与女人互为对立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智慧、能力、情感以及性情。如果其中一性是活跃的,另一性必为消极;如果一性是理智的,则另一性必为感性;如果一性属于户外世界的,则另一性必然主内。

  这个神话中有真实内容吗?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行为差别?从那些经常是矛盾的证据中,社会学家奥克雷断言:“生理可以显示差别的方向,虽然并不是显示差别的程度与范围。”这就是意味着还有另一个因素决定着性别之间差别的大小程度。这就是社会。

  生理创造了雄性与雌性。社会造就了男性与女性。

  经历了复杂但环环相扣的生物过程,大部分的胚胎都会成为健康的男婴或女婴,这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医生看到新生儿时说:“是男孩!”或“是女孩!”这种看似简单的声明,却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深的影响。

  首先,守候在手术室门外的家属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或者说:“好!好!男女都一样。”表达了人们对胎儿性别的期待。

  不仅仅父母需要确定孩子的性别,其他人在祝贺一个新婴儿诞生前,通常会先询问性别,“是男?是女?”之后决定我们的通用贺词:“祝贺!祝贺!生儿子好!将来有出息,老来享福吧!……别忘了请客!”或者:“一样!一样!生女儿好!女儿是娘的贴身小棉袄!……”

  人们的这些观念和意识将从心理、社会、文化教养以及其他方面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俗话说:“爹妈给的!”父母是婴儿性别确认的第一位角色,我们对婴儿的不同反应将在孩子的性别发展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我们会因孩子的性别来确定他(她)的衣服颜色、式样;来决定喂养的方式———更加注重蛋白的摄入(希望他结实强健),还是注重水果和维生素(希望她美丽动人);来决定教养模式———学音乐、舞蹈,还是学拳道,来进行与之玩耍的程序———经常抛高,还是温柔备至;以及夸奖的内容———英俊还是清秀……

  金赛研究所针对5000名足月男婴和女婴所做的研究指出:两性之间真的有些小差异。但是,由于非常细微,所以大部分的观察者不可能会注意到。所以,尽管我们对待婴幼儿的态度有别,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男婴、女婴在行为的表现上并无明显差异。

  有许多家长,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孩子装扮成他(她)相反的性别,给男孩留长头发,穿花衣服;给女孩子剪短发,穿男孩的衣服。这种看上去“很好玩儿”的举措,殊不知将给孩子成长造成多少麻烦。

  首先身为父母的,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与孩子性别相反的性别。另外,周围的人尤其是不知孩子真实性别的人,这种偏向就会越加严重。因此,我们应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给予明确的角色定位:是男!还是女!

  一个人性别的形成,既有其自身发育的过程,也存在相互影响。每一种性别都能因为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而发生性别发育和形成障碍,出现相应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异常。如:基因性别不能与生理性别不吻合,也就是说“性生殖腺”分泌的雄性激素不够量,结果,两套生殖腺同时发育,将出现生殖器官畸形或性功能障碍。如两性畸形,即所谓“阴阳人”,同时俱备两套生殖器,只是两套都不很完善。如果家长发现了孩子性器官发育上不正常,应及时就诊。

  现实中,有个别的男孩(女孩)偏偏认为或希望自己是女孩(男孩)。这种错认自己性身份的现象称为性别同一性障碍。一旦出现这种倾向,应引起家长的高度注意,并在必要时请教精神科医生。

  经常被别人误认性别(自己是女人,却被别人说像男人)是不愉快的事。“女强人”这个称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男人对那种能干到咄咄逼人的女人的嘲讽。

  这种被自己及他人认为“我是女人”或“我是男人”的前奏曲就是性别角色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性别认同期”,大约在孩子18个月至3岁之间建立。当然这并不表示小孩已经完全了解了男性及女性的全部意义。

  在封建统治时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非常尖刻,女子除了服饰上的不同,还要从小缠足,以限制她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

  要确定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可以从所有他或她所说、所做的事来分析。这种分析的基础就是社会上看待男性或女性所应有的服饰、发型、兴趣、职业等等的外在现象。当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不应该限制小男孩或小女孩只能在他(她)性别基础的特定方向上发展。现代教育的特点也是让无论男孩或女孩得到全面发展,他(她)们所受的教育中已经没有什么职业是禁止男人或是禁止女人的。

  但是从性别认同的角度来讲,让儿童在生命之初清楚地知道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幼儿在探索他(她)身处的世界时,也包括对性别差异的探索,有许多女孩曾尝试着像男孩那样站着小便,屡试失败后才发现了男女生殖器的不同。

  应该让孩子知道女性有外阴及阴道,而且将来乳房会发育;而男性则有阴茎及阴囊。每个人都该以她或他自己的性器官为荣。他们还应该知道,男孩将来长大会成为拥有射精及生育能力的男人;而女孩长大后,则会成为有月经、能怀孕及授乳的女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无论男孩或女孩子———都能了解他们长大后会有生育能力,而在开始有性活动时,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责任感。

  从出生到3岁之间的小孩会形成男或女的性别身份。“我是男孩”或“我是女孩”的观念会在这个时期确定,而且在往后的生活中很少再改变。这种内在的心理观念是任由生物及环境因素形成的,而且是基于孩子如何被看待以及他们对于别人的反应如何回应而形成的。

  父亲和母亲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别认同。医学研究者证明:双性家庭是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最好环境。因为,父母作为两种性别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性别角色,他(她)的举止、言行告诉孩子男人和女人最基本的概念。同时,由于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男孩或女孩)有共同的喜爱,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如父亲常常冷落自己的儿子,却对女儿倍加呵护;母亲很注意女儿的穿戴,比较而言对儿子则更加注意营养和身体状况)。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在与周围其他幼儿的比较中,逐渐地确立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并用自己的行为(为了获得称赞)展示自己的性别特点。

  男人各有各的特点,女人各有各的风采,他(她)们教育出了各种各样的男孩和女孩,构成了如此丰富的人类社会,也形成了如此璀璨的人类文化。因此性别的教育,只要顺其自然,辅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追求某种方式。

  “尽管在出生时男女在身体上已经有了不同的构造,并不意味着一个男婴必定会长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者一个女婴必定会长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男婴或一个女婴要长大成为符合他(她)所处社会文化体系中真正的男人或女人的标准,还要经过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路程。”这就是“性角色的发展”或称“性别角色的固定”。

  尽管现代社会及家庭中男女的分工概念会越来越不清晰,但由于社会处于整体化进程中,以及男女差异在其他方面进一步的细化,并不会致使男性和女性的混淆。一个人(男人和女人)的言行使人联想到这个人是男性或是女性,仍然是十分明晰的。但有个别人在个别的社会氛围中产生了变化。

  李燕小时候是个文静的女孩子,身材小巧玲珑,一张小脸长得清秀动人。她上有一位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父母成为“走资派”被揪斗,姐弟3人都在学校遭人袭击,她们在上学的路上被人唾骂、追打,回家后抱头痛哭。有一次,小李燕被逼无奈,奋起反抗,不顾大家的围攻,抓住一个小孩的头发用尽全身力气往地上摔。她成功了,不仅把那个小孩制服了,而且把其他孩子也吓跑了。于是,小李燕得到了一个经验,不管碰上什么事,拼!

  几年的路走下来,小李燕不仅成了姐姐弟弟的“保护神”,而且把家里的重活都包下来,慢慢地,她变得身体结实起来,虽然个子不高,肌肉却很发达。后来她上了女子学校,由于她胆子大,爱管闲事,很快成了女孩们的保护神。班里的女孩子开始争着与她靠近,并为她争风吃醋,最后她终于与一位女孩子发展成为恋爱关系。并且在毕业后不顾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做了变性手术。

  李燕的这种情况即为典型的性别取向认同障碍,性取向认同指的是被同性或异性吸引,以及爱上同性或异性。

  正常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另一种作用,是使性欲在性腺成熟之后更容易被异性所唤起,而不是被同性所唤起,形成了先天性的异性恋倾向。在人类,这种异性恋倾向还会由于出生后的情绪体验及学习经验而不断增强,促进性心理向正常的方向进展。

  我们仍用开头的那句名言来结束这一个题目:

  “生理创造了雄性与雌性。社会造就了男性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