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机
首页 漂亮妈妈 孕前准备 怀孕期间 产前产后 婴幼儿护理 早期教育 胎教音乐 儿童读物 防辐射服 婷美内衣
这些“判若两人”的孩子们


  前面的话:新的天地,我有点慌

  终于进幼儿园了。对很多家长来说,意味着可以松一口气了;可对所有孩子来讲,却是新的、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家里,在亲人的眼皮底下,孩子已经足足呆了两三年。这两三年中,他们身心的每一次锻炼、每一点进步,似乎都是为了今天—为了迎接生活中豁然出现的这个新天地。这个天地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地就把它叫做幼儿园;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它就是社会—至少,是日后进入社会的第一级台阶。

  因为新,自然充满精彩;但同样因为新,精彩之外还有无穷的变数。有的孩子应付得很好,以前在家庭里面、家人身上习得的各种本领让他们越走越稳,新旧两个天地和前后两种生活方式迅速交融、浑然一体;有的孩子适应得不那么好,以前学会的东西不能很好地派上用场,两个世界就真的成了两个世界,孩子因此也有了两种表现:在幼儿园像个天使,回到家却变成小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气都不敢出,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面前却颐指气使……

  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当然也是最不会两面三刀的。表现之所以不同,一定是因为理解出了问题——在这些孩子心目中,家和幼儿园根本就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亲人和师友也同样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去交往、去相处。

  有的家长不理解这些,难免着急甚至发火:孩子怎么这样不争气!可责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置之不理则又可能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社会化进程,正确的做法就是平心静气坐下来,首先达成以下共识—

  孩子们不是在作假,孩子们有自己的苦衷,于是就要求我们细心体察;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于是就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寻找出独特的解决办法。

  为此,我们邀请本刊常年指导专家、对家庭教育有着丰富的个案咨询和研究经验的王晓春老师运用他一直推崇和实践着的个案研究法,为我们做出示范:在下面的篇幅中,他将带领我们解剖典型案例,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身上逐步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及问题的解决办法。

  个案调查:两面行为,不是故意

  案例1:在家没规矩的宋××(女孩,3岁)

  陈芳(幼儿园老师):宋××在家特淘气,特别像男孩儿;在幼儿园却特别乖,不爱说话。在家与周围环境接触很积极,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五分钟就能熟悉得像好朋友一样。而在幼儿园却不同,老师让几个小朋友跟她玩,她都不愿意。教师讲了一个故事,她回家会把故事讲出来,而在幼儿园让她讲,她却不说。

  王老师:她在幼儿园里是否听懂了?

  陈芳:听懂了。

  王老师:那就是说,她的记忆力没有变化,只是在家里敢说,而在幼儿园不敢说。她在幼儿园挨没挨过批评?

  陈芳:今天我批评她了。因为在吃饭的时候,她不吃胡萝卜。我说胡萝卜很有营养,你吃了以后就不会生病了。她却说:“我不吃,谁让我吃我就打谁!你让我吃胡萝卜我就打你。在家妈妈就不让我吃。”经过我的劝说,胡萝卜还是吃了,但吃的时候却用眼睛使劲地望着我。

  她在家的时候,能够上的地方她都上。有一次我问她:“你怎么不上幼儿园的桌子呢?”她说:“我不敢。”我问:“那你怎么在家敢呢?”她说:“因为我妈妈不管我。”

  张红(幼儿园老师):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幼儿园有规则,而家里没有。也许是她妈妈在家的时候她上桌子了会对她说:你在幼儿园可别上桌子,要不老师会批评你的。

  王老师:她父母干什么的?

  陈芳:她妈妈是司机。她说:“我爸爸是警察,专门抓坏蛋,而其他警察是坏蛋,他们拦我妈妈的车。”

  王老师:她的意思是她爸爸在家说警察好,而她妈妈却说警察不好?

  许园长(幼儿园园长):司机与交警总是有冲突的,但她不明白交警和警察的区别。因此她说,除我爸爸其他警察是坏蛋。

  分析:

  宋××在幼儿园和在家不一样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她家里对她比较放任,不像幼儿园有规矩。孩子突然来到幼儿园,觉得到了另一个世界,不敢放肆。二可能是她妈妈把对于外界的恐惧传染给了孩子。她妈妈一出门就怕警察,一出去就要被人管,回家来就发牢骚。这种对外界的恐惧和不满传染给了孩子。老师在他的心目中也许有点像“外面的警察”。

  建议:

  1.请老师告诉孩子妈妈,以后别在孩子面前说警察不好。

  2.家里和家外的“温差”太大对于孩子的社会化不利,家中应该立点规矩让孩子遵守。

  3.请老师多接近孩子,增强她对教师的信任感。

  王红霞(幼儿园老师):胡××在家是个活泼的孩子,爱唱,爱跳,能跟着电视音乐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把她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都表演出来。可是,在幼儿园就不一样了。每天奶奶送她来时都掉几滴眼泪,要老师抱很长时间才好。她平时也不爱和小朋友玩,老师教唱儿歌她很少张嘴,提问她从不主动回答,跟老师讲话声音也很小,大多都是用摇头、点头代替。

  有一次,我问她:“你在幼儿园怎么不敢唱歌,跳舞呢?”她说:“幼儿园有好多小朋友,我怕他们笑我。”问:“你在家里为什么又唱歌,又跳舞呢?”答:“家里人都喜欢我。”胡××三个月开始由外婆带,1周岁以后由奶奶带着到现在,目前与父母、奶奶一起生活。父亲是硕士研究生,母亲大学本科毕业,家庭氛围非常和谐。我问她:“你最喜欢的是谁?”她说:“我喜欢老师。”。

  张红(幼儿园老师):她刚来的时候,不吃饭、不喝水、不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表现出一种抵触情绪。

  王老师:那她的这几种表现主要是表示愤怒,还是恐惧呢?

  张红:她刚入园的时候,我观察过她。有一阵子,她不怎么哭了,可总是让老师牵着手;睡觉时也要有一个老师抱着才能很快地入睡,否则要哭闹。

  王老师:你对她表现出温存一些,她拒绝吗?

  王红霞:不拒绝。

  王老师;这不太像是愤怒,而像是恐惧。这个孩子表现出高度缺乏安全感。

  张红:还有一点,是不是语言的关系?她是湖南人,她的奶奶、妈妈、爸爸口音都是很重的,口音增加了她的不适应。

  分析:胡××一离开奶奶就失去安全感,害怕家庭以外的环境,害怕同龄人,自我中心,这是在过度保护和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才有的现象,也属于社会化障碍。口音问题也是一个原因。

  建议:

  1.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特殊对待,给她的关注要多一些,但是也不能让她独占老师。

  2.可以发动几个特别活泼的孩子主动与她交往,让她觉得除了家里,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喜欢她的人。

  3.她家温度过高,要降温。家长不要围着她转,要逐渐增加她独处的时间。

  程彩霞(幼儿园老师):梁××在老师眼中听话,踏实、学知识快、画画儿特别突出,话不是很多。可是听班内经常与她在家玩的小朋友说:“梁××老跟我们抢吃的、抢玩具,挺厉害的。”有的家长也说,以前她奶奶带着她,出了幼儿园还在草地上打滚呢,还老和××抢东西。可是自从一手把她带大的奶奶一个多月前突然去世后,好像不那样了。奶奶死后,梁××不和她妈妈睡,连她妈妈为她盖被子都不让,还对她妈妈说:“再碰我,我就拿刀杀了你。”

  她好像说过奶奶去世了以后,晚上睡觉她很害怕,想念奶奶。感觉她没有安全感了。

  张红:奶奶没有去世以前,她的行为在家里和幼儿园有很大反差;奶奶去了以后,她的行为表现家里和幼儿园却差别不大了。

  程彩霞:对!不那么厉害了,也相对比较安静了。在家里跟爸爸和妈妈、爷爷相处都非常小心。不爱说话,却更加喜欢画画了。

  下面是我(程老师)与梁××的谈话记录:

  我:听咱们班小朋友说,你以前喜欢在草地上打滚,你为什么想打滚呀?

  梁:(不好意思,不语)

  我:没关系,你说一说。

  梁:我觉得打滚特别舒服!

  我:那你在幼儿园怎么不这么做呀?

  梁:我得学本领。

  我: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梁:有一次晚上,爸爸、妈妈、爷爷都睡着了,我床旁边有一个绿色的小柜子,还有一个黑色的柜子,上面放着我的衣服,晚上会发光,还有眼睛呢,像一个怪兽,特别害怕,我就钻到被子里睡了。

  我:你做过特别有意思的梦吗?

  梁:梦见我变成了孙悟空,吃好多东西扔在地上,然后用金箍棒把垃圾都吸进来倒到别处去了。还变成怪兽踢地上的土。

  分析:

  梁××的情况非常值得注意。为什么她原来在幼儿园老实而在家比较“野”呢?因为有奶奶这个保护伞,她觉得在这个保护伞下,可以为所欲为。现在奶奶突然没有了,她失去了靠山,只好在家也乖一点了,于是她“进步”了,在家里和在幼儿园表现比较一致了。

  但是,这样老师和家长就可以省心了吗?绝对不是。事实上这个孩子的问题总体上看不是减轻了,而是更严重了,她正面临一个关键点,弄不好,将影响她一生的心理健康:奶奶去世使孩子突然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她非常恐惧(请注意“怪兽”的幻觉和梦境),非常沮丧,正在向自己的内心退缩,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走向抑郁或者出现攻击行为—“更爱画画了”就是走向抑郁的苗头,扬言杀死母亲则是攻击意识的萌芽。

  建议:

  1.父母必须用孩子可接受的方式,坚持关爱这个孩子,给她树立一把新的保护伞。幼儿没有保护伞是不行的,没有心理支柱是危险的。

  2.教师也必须密切注意这个孩子的动态,多加关心,争取孩子能跟教师说心里话。有这样的交流,孩子心理就不会严重失衡。

  3.支持孩子画画,这有心理治疗作用。只是要不时把她从画中拉出来,避免孩子完全沉进去。

  李培(幼儿园老师):李××是中班幼儿,长得白白净净的。动作特慢,行为特散。经常自言自语,上课几乎没有一次注意力集中,做什么都是漫不经心的,根本就紧张不起来。

  经过多次和他母亲交谈,我觉得可能是全托影响了他。星期一她母亲送过来,直到星期五才来接。他不许人谈论他的母亲,不许不让他回家。每天人在幼儿园,心却在家里,想他的妈妈。注意力在家里也比较好。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奥特曼(一个动画片中的主角),家里有奥特曼玩具。最近让我欣慰的是他知道举手回答问题了,也敢在众人面前讲故事了,但都是奥特曼的故事。他讲故事的能力很神,自编故事的水平还比较不错。

  李××从小是妈妈带大的,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妈妈是卖东西的,爸爸是大卡车司机。

  王老师: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

  李培:一般。

  张红:会不会是他生活空间太狭窄?他好像对他感兴趣的信号有反应,反之则没有。有一次,我们在活动区,我发现他对制造汽车特别感兴趣,说个没完。

  分析:

  这个孩子很有特点。他在幼儿园和在家判若两人,主要似乎并不全是想妈妈,不是因为害怕和不适应,而是因为在家里他可以专注地关心他喜欢的东西—奥特曼,汽车。事实证明,只要一涉及这些事,他就来精神了,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

  确实有这样一种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空间非常狭窄。涉及到他的爱好,他又聪明又活跃,离开这个狭窄的领域,他们就蔫了,甚至感觉连智商都下降了。他们是在这个意义上“判若两人”的。这是一些很“死心眼”的孩子,教育起来比较难。

  建议:

  1.切不可认为这种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佳是品质问题。其实只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独特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

  2.家长和教师要投入他的爱好中,和他一起津津有味谈奥特曼,谈汽车,在高兴之余,“顺便”说点别的东西,如此,悄悄扩大孩子的关注领域,克服他的“呆”气。

  3.在学习引导上顺势而为,把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与奥特曼挂上钩,可能有效果。比如学算术,问他2个奥特曼和3个敌人打架谁能赢、最后剩下几个,他可能会很有兴趣。

  张志虹(幼儿园老师):胡××在园里表现很好。上课认真听讲,自己吃饭。在家里却很任性,很挑食,很不讲理。我问他:“幼儿园好不好?”他说:“幼儿园好,我喜欢上幼儿园。”我又问他:“你在家里怎么不听姥姥的话呢?”他说:“我听。”其实,他不听。我又问:“你在家是好孩子吗?”他说:“是好孩子。”他的双重性特别明显。他的逻辑是:在园里我就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他们都听我的。有一次,我与他爸爸聊,这位父亲说在家里,只要孩子不出圈,一般问题都不管,让他自由。

  张红:胡××刚来的时候,我接的他。等到他爸爸妈妈走了以后,他就大喊大叫的。后来我就用他最感兴趣的人物奥特曼对他说:“你是奥特曼,奥特曼非常勇敢,遇到怪兽他都不怕。”结果,他没一会儿就不哭了。

  张志虹:直到现在,每天他的书包里一定会有一个奥特曼玩具。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他妈妈来了,奶奶也来了。但在幼儿园虽然有他的家人,他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表现仍然依旧。这又是很奇怪的事情。他把家和幼儿园分得很清楚。

  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萌芽状态的“双重人格”的个案。但要说胡××是“两面派”,恐怕有些冤枉,他并不是在幼儿园“伪装进步”,而在家里“露出了本相”,在他看来,幼儿园和家完全是两回事。他在家里是“习惯性地不讲理”,而在幼儿园则是“习惯性地讲道理”。所以当你问他在家里是不是“听话”的时候,他毫不惭愧地说“听话”。他所谓“听话”已经有了两套标准,简而言之,在家中,“不听话”就是“听话”。这种孩子长大,就可能形成真正的“双重人格”,他们会在不同的场合按完全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丝毫感觉不出自相矛盾。

  建议:

  1.家长向社会靠一靠,不要太放纵孩子;幼儿园暂时向家庭靠一靠,不要搞得太严。使孩子感觉幼儿园和家里虽然有差别,但还是一回事,正确的在家里园里都正确,错误的在两处都错误,标准是一套而不是两套。

  2.家长勤与老师联系,协调立场。

  《孩子》观点:家里要微冷,园里得微热

  文/王晓春

  这个专题,研究的都是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差距很大的孩子。我们不用“两面派”、“双重人格”这样的提法,是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谈不到这些,顶多是萌芽而已。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我们在成年人中随处可见的真正的“两面派”和“双重人格”多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就有这类性格的萌芽。所以,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表现差距太大,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是背后的原因,务必要弄清楚,切不可掉以轻心。

  显然,孩子总是在幼儿园表现好,而在家里差,相反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这其实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家庭与幼儿园的性质和功能有所不同。家庭本应该是一个可以放松,可以撒娇,可以发泄,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它是个安乐窝,它是个避风港。家庭本来就会比学校温暖。从这一点说,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家里都会表现得“不如”在幼儿园,这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但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性质就变了。家庭如果温度过高,与幼儿园反差太大,它就从“避风港”变成了“死海湾”,从“安乐窝”变成了“寄生所”,孩子或者走不出去,或者出去就扭曲了人格。

  所以,家庭切不可过于“家庭化”,应该适当搞点“社会化”,使孩子感觉家庭与社会差别不是大得了不得,这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幼儿园呢?它当然应该比家庭“冷”一点,但也不可温度过低,尤其对刚入园的孩子,不可突然降温,否则孩子会受不了。所以幼儿园的规矩要由简到繁,由宽到严,有梯度地降温,让孩子逐渐适应。像本文中这几个孩子,还应该特殊关照,否则就会给他们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从以上几个案例还可以看出,即使有同一类毛病的孩子,其形成原因也往往不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一般化的分析必然导致简单化的教育,那是会出毛病的。教育,离不开个案分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问题,就需要不同的对待。固定的操作模式是没有的,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

  但尽管如此,从方法论上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配合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共同原则,更具体一点说,就是家里要微冷,园里得微热,营造一种相对一致的环境,使孩子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在迈向社会化的路程中能走得平稳、顺利。

  本刊专家通过访问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初步归纳、概括了幼儿园孩子常见的12个问题:

  1.两副面孔

  2.注意力不集中

  3.多动

  4.依赖性

  5.孤僻

  6.攻击性

  7.拒绝学习

  8.说谎

  9.不礼貌

  10.拿别人东西

  11.偏食

  12.智力超常儿童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责任编辑:叶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