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物语:最舒服的位置
在南京碰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带着一个年约三岁的小男孩。
男孩的父亲拿着照相机,不停地为男孩拍照,但是孩子老是把脸藏在母亲背后。父亲设法把他拉过来,要他叫我“阿姨”。
他愈拉,孩子愈躲,到最后更哇哇大哭起来,场面十分尴尬。不明白为什么很多父母都要逼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做这做那。我其实并不认识这一家人,我只是应邀到当地一家书局去为读者签名,说好了不当场回答问题的。
但是这位母亲抱着儿子一直坐在我背后,耐心地等候。我转过头,看见孩子像一贴膏药似的依附在母亲身上,动也不动,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也可以想像他有多舒服、多陶醉。母亲面上也是充满光彩,无限满足。但是她十分尴尬地,结结巴巴地向我解释:“这孩子最爱缠我,怎样也推不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都玩得起劲,就是他哭哭啼啼,怎样也不肯去。”
母亲的怀抱
她说:“我想请教,怎样可以推他出去?”
怎样把孩子推走?是个残酷的问题。
孩子是那样全神贯注地黏在母亲身上,双手紧抱着母亲的脖子。谁在背后拍他一下,他就立即把母亲抓得更紧,甚至双腿盘缠在母亲腰间,一副猢狲抱树的姿态。
母亲的怀抱,是孩子最留恋的地方。
要把他拖走,即使只是一分一秒,也是生离死别。
成长的痛苦,就是要离开那最舒服的位置,步向滚滚红尘。
这孩子才三岁,离不开母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回到香港,立即就见到一个六岁的男孩,也是无法离开母亲。
这男孩十分成熟,说话像个成人。
他也是不愿意上学,在班上骂老师、打同学,弄得神憎鬼厌,他全不介意,恨不得被赶回家里,伴着母亲。
后来才知道,孩子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便抛妻弃子,孩子一直伴着母亲,母子相依为命。孩子在学校是个小魔头,对着母亲却是一头小绵羊。
为了惩罚儿子在学校的行为,母亲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我问他:“打得最疼的是谁?”
他答:“是母亲,她心疼。”
母亲的眼泪流个不停,儿子的眼泪也是瞪着母亲流。顽皮孩子变成恋母的儿子,只想留在母亲跟前,什么地方都不去。
生活的苦恼
但是,如果你以为缠着母亲只是小孩子的秘密心愿,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临床的案例里,实在有很多离不开父母怀抱的青年,甚至成人。
最近也见过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两年前在学业上遇上一点挫折,决定不再上学;但工作也不如意,跟朋友更是格格不入。于是他怨天尤人,愈来愈觉得外面的世界缺乏吸引,四处找辅导,投诉生活的苦恼。
已经有一位精神科医生、一位心理学家及一位社工为他服务,他还不满足,与家人仍然不断找专家搭救。
有趣的是,这青年人其实十分精灵,他说:“我很清楚自己的问题,谁不知道要冲出难关,克服外面的种种问题?但是我对外面的世界实在没有兴趣,学业优异又怎样?工作顺利又怎样?朋友相交也不见得有什么乐趣。我的要求其实很低,让我躲在家中清茶淡饭,一辈子不出门都无所谓。”
好一句一辈子不出门都无所谓!
我不禁想起南京那个紧抱着母亲不放的孩子,便对他讲了这个南京孩子的故事。
我说:“你知道吗?那样紧抱着母亲,实在又安全又舒服。只是这一下不放手,三岁很快就会变四岁,四岁变五岁……”
他插口说:“一抱就可以抱到二十岁!
解不开的结
“我知故我在”,这青年明察秋毫,却硬要继续留在母亲怀中。
他的父母焦急极了,却没法把儿子推离家庭。父亲说:“难道要我把门锁换了,才可以把他留在外面?”
青年说:“你换了锁,我一样有办法钻回来。”
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要推一个三岁幼儿出门,已经不容易;要推一个二十岁青年出门,要比拉大象更难。
外面的世界实在不完美,孩子有孩子的苦恼。上幼儿园,软弱一点的孩子都会被强者压迫,一巴掌打过来,让你防不胜防。青年人也有青年人的烦恼,读书、工作、谈恋爱,没有一项是不费劲的。成年人又有成年人的悲哀,人生不如意之处多不胜数。
孩子与母亲的联结(bonding),从母亲的第一次拥抱就开始。
如果有可能,真希望重投母亲的怀抱,死抓着那软绵绵的母体,把头靠在母亲胸前,忘却所有世间烦恼。
那实在是个太诱人的地方!怎样骂、怎样劝、怎样哄,都无济于事。
除非这个舒服的位置变得不再舒服,否则谁都不愿意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