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
这少女瘦得皮包骨。
她说:“你们看我的模样,就知道我有问题,但是我当初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只知道工作压力很大,自己又缺乏社交活动,不知不觉地就把情绪发泄在食物上。”
填不满的洞
少女继续说道:“最初是因为忙着工作,不吃午餐,晚饭时又吃得过饱,早上醒来更加不用早餐,渐渐地一天三餐都集中在晚饭上,吃饱了也不离席,白天滴水不沾,晚上却大喝特喝,把家中的水都喝干了,就喝自来水,喝到呕吐为止。”
她说:“我什么压力都能承受,只要晚上吃一大顿。一直吃,一直吃,心中有一种空虚,像一个洞,怎么也填不满……”
这少女患的是进食障碍,已经患了10年。
进食障碍的范围,一般是包括厌食或暴食,而且往往会由厌食变成暴食,又由暴食变回厌食。病者以15~25岁的少女为多,死亡率达20%,患者同时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
另一位女病人说:“我自小就很爱我的爸妈,我有3个兄弟,妈妈把食物分给我们,我却总是不敢多取,要留一份给妈妈。有时做梦被人追杀,在梦中也觉得自己要以保护家人为主,但是我入院留医时,曾经这样想,如果我妈就睡在邻床,我要选择救她一命重要,还是自己瘦一磅重要,我会选择自己多瘦一磅……”
病人大集会
这是一个60人的集会,大部分是患进食障碍的病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大家分享彼此的经验及苦恼。
这是一个奇怪的心理病,很多人归罪于我们这个爱瘦不爱肥的社会大文化。“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其实,审美观念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因素,是心理上的不平衡。
病人很多都是甚有天分,也是完美主义者,工作能力高,但是缺乏自信心、缺少朋友,困扰在一份挫败感中,不自觉地就借食物消愁,食物成了他们的心魔。
一位父亲说,他起初知道女儿发病时,以为叫她进食就可能解决问题,结果为了食物,与女儿纠缠得天翻地覆。
他说:“作为父母,最可怕的地方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病症,甚至不知是病,结果愈慌愈乱。”
成立支持小组
这对父母极力在香港推行一个进食障碍的支持小组,协助别的父母在面临同样情况时,知道如何面对。
我被邀参加这个会议,听着病人及家人陈述他们每个不同的故事,只觉得比书本上的描写及专家的报道更为有力动人。
食物本是最容易满足人心的一项发现,没想对于患进食障碍的人,进食如同打仗,粮食竟成为作贱自己身体的工具。
但是这并非一种“饮食病”,而是一种“家庭病”,因为不单病者苦恼,家人一样苦恼。话题尽是放在食物上去,骨子里却是充满着爱与恨,控制与反控制。
控制与反控制
一位母亲作了一个很切实的自我反省,她说:“我的儿子本来很听话,但是我们一家三代,给他的压力很大。他觉得做别的事情不成功,起码可以用减肥成功来回报家人。”
“我起初见他消瘦时,还让他教我减肥之道,后来知道他发生问题,苦苦要求他吃一只鸡蛋,也要花上三天时间。
“也许我把儿子看得太紧,没有给他足够的发展空间,他说我是一盏大灯,老是照向他。但是对我来说,爱心是食物,他拒绝食物,就像拒绝了我的爱……”
有学派认为这是一种“成长病”,青年人要在父母及社会中找到自己的适当空间,实在不容易。如果缺乏一种自我成功的感觉,有时真的会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为束缚,拿不起,放不下。不能面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只有关起门来秘密地与自己的身体作对,食物才能成为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
因此,心病还须心药医。一位女病人说:心中的那一股空虚、那一个洞,只有不断地用食物,或别的东西塞进去能感到踏实,但往往是愈塞愈空洞。
面对成长的困难,只有直接面对自己与家人及人际间的不如意,才是走出心魔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