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宝宝爬出聪明来
长到七八个月大时,宝宝就已经能够在你的眼皮底下爬来爬去了。知道这爬行有什么意义吗?美国费城儿科研究所的专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鼓励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显著地帮助其大脑发育,使大脑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调控得以加强,启迪与开拓孩子的智力潜能。
研究资料显示: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而不喜爬行的孩子多显呆板、迟钝、情绪低,不爱接触新人、新事。
同时,爬行好和好爬行的宝宝认知力强,看图识字、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以及日后行走、跑步的平稳程度等均好于迟爬或爬动少的孩子。
简单的爬行活动何来如此神功?
首先,当孩子在襁褓中时,视听范围很小;坐着或躺着时,视听范围略有扩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够。而爬行则使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姿态由静到动,范围由点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同时,爬行对于脑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中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脑的解剖结构看,中脑是脑干(人的生命中枢所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面排列着视觉与听觉两大反射中枢,是主管听声音与看东西的“总部”,它上传外界信息,下达大脑命令。爬行扩大了视听范围后,中脑受到的刺激就得以强化;而促进了中脑的功能,无疑会使整个脑的功能“更上一层楼”。除了中脑,爬行对小脑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小视。小脑是主管人体运动平衡的,而爬行属于全身运动,可训练小脑的平衡与反应联系,促进神经纤维相互缠绕形成网络,有利于脑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必然会对孩子学习语言与阅读发挥良好影响。
再者,爬行动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学习与实践都是一次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因此,学习爬行其实就是对脑神经系统功能的一次强化训练,对于脑的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总之,爬是孩子在坐与走两大动作发育进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有些父母有意无意绕过了这一环节,迫不及待地催熟孩子直接由坐进入行走,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将使孩子的智力发育蒙受重大损失。
爬行的训练方法
不用教,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爬;可是要爬得更早、更快、更好、更有益,建议你参考一下美国医生丹普尔倡导的科学的爬行模式。
丹普尔模式分为三步:
第一步,被动爬行: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父母或保姆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就会自动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开始时还不会用手使劲,整个身子也不能抬高离开床铺,大人不妨从旁扶助他的身子,必要时可用一点外力帮助孩子前进。
第二步,半被动爬行:当孩子逐渐学会手和脚协调用力匍匐前进后,大人不要再从旁用力,只要扶助他的身子就可以了。
第三步,主动爬行与越障碍爬行:经过前两阶段的练习,孩子逐渐学会将胸部、腹部悬空,更容易往前爬,然后又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此时,大人可放手让孩子自己爬行,有时甚至可以加设些枕头之类的障碍物供孩子翻越。
爬行的方法应尽量地多,如向各个方向侧爬;在斜面上爬上、爬下;在窄长的板上爬;从一个障碍物的上面或下面爬过。待其能力提高后,可逐渐增加爬行的难度,如保持抬头、伸背、同侧手臂和腿同步爬行;交叉手臂和腿的前爬次序,即左臂和右膝向前,随后右臂左膝跟上;双手臂同时前爬,然后双膝同时前爬,通常称为“兔跳”;改变方向爬、转向转身爬;向后爬;爬斜木或爬台阶等,逐渐过渡到蹲起、站立、学走路。
为了增加爬行的趣味性,可多些花样,以激发宝宝的积极性。如大人拉着一个玩具在地毯上走,引诱宝宝去抓;或滚一个球,让他爬着去追并抓到;大人自己也可以趴在地毯上爬,让他追你—如果由你追他,他往往不跑,这是因为大多数一岁半以前的婴儿还不懂得“被追”的概念。
小贴士
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婴儿爬行的范围内不能有任何尖利的东西,或易碰倒的东西,以免受到伤害。
宝宝在较硬的地上爬行时,可在膝盖上带上护膝,防止因膝盖磨擦引起疼痛而不愿爬行。护膝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度。
尽量让孩子通过爬行自然过渡。如从俯卧到四肢站立,从爬行到能自己坐起、蹲起,再从蹲起到站起,并掌握站立的平衡。这样,孩子会很轻松地学会走路。
每次爬行练习时间不要太长,3-5分钟左右就要让孩子休息一下,多间歇,多次数,每天练2-3次,每次10-30分钟。
文/晓雁(副主任医师)责任编辑: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