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谈铅色变驱铅莫乱用药
发生铅中毒
菅医师介绍说,铅是唯一的人体不需要的微量元素,它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全方位的,铅损伤的脏器包括:脑、造血系统、肝脏、肾脏、生殖系统、骨骼、心脏等。在我国,过去铅中毒一直是在职业病防治领域进行研究,而儿童铅中毒是近几年才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现已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儿童健康的头号威胁是铅中毒。”
研究表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对铅的毒害作用特别敏感,儿童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较成人约高5倍,而排泄率较成人低;再加上他们的手、口与外物接触频繁的行为特点,易通过消化道摄入铅。因此,儿童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工业污染,含铅汽油的废气污染,学习用品和玩具、居民饮水和膳食中的铅等都是铅中毒的污染源。儿童对铅污染的反应一般状况为面色黄白,生长迟缓,体重不增,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腹痛,恶心,呕吐,贫血(多为小细胞缺铁性贫血)等。
菅医师强调,在没有确切临床诊断铅中毒情况下,切莫盲目滥用驱铅药物,因为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他介绍,驱铅的方法主要有非药物驱铅和药物驱铅两种,非药物驱铅主要是指1—3级血铅水平的儿童,也是目前我国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干预方法之一。家长可通过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来驱除体内的铅,因为铅在体内的吸收途径可与钙、铁、锌发生竞争,所以儿童膳食中含钙、铁、锌丰富,就可以减少铅的吸收。特别是牛奶,它可以使机体对铅的吸收量大大减少。另外,维生素C与铅结合成难溶于水而无毒的盐类,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所以,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也有助于体内铅的排出。含钙丰富的食物有:乳制品、豆制品、动物骨骼等。含铁丰富的食物有:海带、动物肝脏、动物血、肉类、蛋类等。含锌丰富的食物有:肉类、海产品(特别是贝类)等。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卷心菜、苦瓜、猕猴桃、枣、广柑等。此外,儿童应定时进食,少吃过分油腻的食品,因空腹时,油腻食物可促进肠道对铅的吸收。
药物驱铅是指3级血铅水平以上的儿童,它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应用依地酸钙钠治疗时少数人可出现头晕、乏力、关节酸痛、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停药后可恢复:大量或长期持续使用可引起肾小管病变。个别人注射后数小时内可出现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疼痛或打喷嚏等过敏反应。使用络合剂治疗期间可将其它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一并驱出,应注意补充,特别是锌。依地酸钙钠治疗时应注意密切观察尿量,特别是儿童,尿少不利于依地酸钙钠—铅络合物的排出,反而加重其脏器损害。
铅中毒要以预防为主
根据5月10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一份报告,一项最大的医学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儿童在中度铅中毒后,即使立即接受药物治疗将铅从体内排出,他们仍将承受持续的脑损伤痛苦。专家们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要防止铅中毒造成的永久性脑损伤,首要的是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在生活中,怎样对铅中毒进行预防呢?
首先应该了解各种铅污染源,进而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要减少儿童在马路上的时间,特别是汽车流量高时;铅尘环境中工作的家长,包括直接从事铅作业人员及与马路打交道的人员,如交通警察、马路清洁工等,因为手上、衣服上的灰尘都含有较高浓度的铅,所以,下班前把手洗干净,脱去工作服,避免把铅尘带回家;住房装修应尽可能用无铅涂料,特别是儿童的卧室。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要教导儿童养成不吸吮手指、不将异物放入口中和吃东西前洗手的习惯;
另外,少食或少饮用罐头食品或饮料,少吃松花蛋,爆米花等可能含铅较多的食物;多吃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钙、铁、锌,有助于减少对铅的吸收;要及时发现可疑的临床症状,及时治疗,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对于多动症和抽动症患儿更需尽早诊治,以免由于心理障碍的加重而给治疗带来困难。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菅向东医师表示,积极防治儿童铅中毒,不仅仅是中毒科、儿科、儿童保健部门的工作重点,全社会都应重视。只有这样铅中毒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