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一个月的宝宝一起成长
对十一个月的宝宝贝贝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是新鲜和有趣的,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空前“壮大”。两位妈妈意识到宝宝贝贝旺盛的求知欲,在专家的指导下,将可爱的童话书引入了他们的视野。第一次阅读,宝宝贝贝如何表现,妈妈们又是怎样引导的?本期我们把整个过程记录在册,也许能给您和您的宝宝参考和借鉴__
行为智能发育
镜头一:
这个月的宝宝对盒子、水果、皮球等特别感兴趣,常常一个人能拿在手上把玩很长时间。一次他翻到了放化妆棉的纸盒,把纸盒的外观仔细研究后,聪明的宝宝将盒中的化妆棉抽了出来,看看手中的化妆棉又瞧瞧盒子的开口,他发现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又将手中的东西塞进了盒子里。
宝宝会自己“找乐子”了,大人打牌,他却发现了新大陆------抽屉,将桌上的麻将牌一一放入抽屉,再从抽屉里放上桌,成了宝宝又一项乐此不疲的游戏。
手扶着茶几绕着走,是贝贝发明的锻炼和玩耍相结合的“运动”,但凡茶几上的东西,如水果、杯子、纸盒等,她总要拿起放到地上,一圈兜过,又将地上的捡起来放在桌上,虽然是蛮复杂的动作,贝贝可不会让自己摔着,因为她的另一只手始终牢牢地抓着茶几呢。
贝贝变得特“爱劳动”,凡是布一类的东西,抓起就擦家里的桌子、椅子......如果谁无意间提到什么东西脏了,她就会拿块布仔仔细细、十分认真地擦将起来。
专家评点
宝宝和贝贝在这个月的情况出现较以往强的探索性行为。与此有关的是两个方面的变化,或者说是进步:
第一,由于生理上的发育造成肢体动作的控制越来越自如,使得探索行为成为可能。比如当他们想弯腰取物时,能较好地控制身体,不太容易摔倒,双手的操作也比较协调。
第二,由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他们在发现、操作中的行为更加“合理”:把以往经验过的事情组合起来。以宝宝为例,盒子中的化装棉可以拉动,这是观察来的经验。容器里有东西,自然就要拿出来看看。放东西在容器里对这个月龄的小宝宝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动作。在出现抽屉时,就把玩化装盒的动作迁移过去。这样又积累了经验。
宝宝、贝贝的新发展告诉我们,对于婴儿来说,怎么让他们玩,比玩什么更重要。因为不同的月龄对同样的事物表现是会完全不同的,几个月前给他一只化装盒,可能宝宝就不会打开。
镜头二:
宝宝的小脑袋已经有了空间概念。家中的茶几是宝宝爱玩的领地,他常爬到茶几下玩。不用担心他脑袋会撞在玻璃台面上,待要爬出来时,他先将手抬起放在头顶的玻璃板上,然后撑起身体,慢慢起来,同时头往后一点一点绕开玻璃,直到完全站稳。
专家评点
宝宝从茶几下爬起的动作具有普遍性。如果婴儿的家里有茶几,而且婴儿有在周围爬行的经验,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婴儿需要练习的是如何避免头部和茶几的接触。而头部控制的难点在于婴儿无法用视觉调整,完全靠大脑(内部的空间方位)在调整。婴儿在不断的练习中,调整了身体与茶几的关系,控制好头部动作。因此,与其说是婴儿空间能力的提高帮助了婴儿,不如说爬行、特别是有障碍的爬行帮助婴儿发展了空间能力。
性格心理发育
镜头一:
这个月宝宝有了显著的进步:见到陌生人,不再咧开嘴巴哭了,别人对他笑,他总是以笑脸相迎,虽然不主动伸手要别人抱,但也不拒绝别人抱他的愿望。
无独有偶,贝贝也不再怕见陌生人了。陌生人来家做客,贝贝不再以哭示人。而且贝贝似乎特别喜欢异性,无论对来家的男客人还是在外吃饭的男服务员,她都乐意让他们抱,而同性客人就没这样的“好运”了。
专家评点
两个孩子均出现由怕到不怕陌生人的变化,反映了他们对与人交往兴趣的发展超过了因陌生人带来的不安全感引起的恐惧情绪。反映出孩子对家人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安全的依恋。这种依恋将有助于帮助孩子发展社会交往和探索活动。但通常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对陌生人不怕的前提是仍有熟悉的家人在场,或家人只是短暂离开。这一行为的表现也反映出前一阶段成人在处理孩子"怕生"的问题上,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安全信任,使孩子亲身体验了"陌生人"并不可怕。
在这个年龄段,如果孩子对家人和陌生人一样的态度,一点也不怕生,也不是一种好的状态,很可能孩子没有与家人建立起一种相互依恋的感情联系,也许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智能和个性发展。
贝贝喜欢男性成人抱,主要的原因可能与以往男性在和孩子相处时更能提供新奇、刺激有关,也可能与和父亲在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的经验有关。
镜头二:
宝宝对外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以前出外一坐车,宝宝就会在车子的摇晃中睡着,现在可不同了,上车后宝宝对一切都非常好奇,东摸摸、西瞧瞧,还特别爱看车窗外移动的风景,尤其是夜晚车外的灯火,兴奋得简直像要爬出窗外。
女孩子贝贝则表现出她的温柔,保姆阿姨边揉着眼睛边说,阿姨哭了,阿姨在揉眼睛了,贝贝便扑过去亲阿姨,外婆说自己腰酸背痛,贝贝则会抡起小拳头替外婆敲背。贝贝也非常喜欢长毛绒玩具,主动亲吻它们,妈妈有点妒嫉,因为她可从来没有主动亲吻过妈妈呀。
专家评点
两组镜头颇能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宝宝贝贝的性格特征,宝宝喜欢汽车体现了男孩子的共性,而贝贝的“同情心”表现了女孩子的细腻。同时可以看出成人有意无意地以他们的性别特点加以对待和引导。
喜欢外出乘车,反映婴儿在安全感建立的基础上,对外界探究行为的发展,乘车提供宝宝的是一种动态的刺激,更加符合婴儿喜欢新奇变化的视听觉感知特性。
贝贝和阿姨在一起的表现反映出她已能对他人的活动情形和语言表述,从自我体验的角度去理解,但这时的理解还是肤浅的、表面的,所做出的反应也是模仿性的。如果出现孩子未见过或体验过的情景,他(她)可能就很难做出恰当的反应。
在婴儿眼中,玩具是和自己完全一样的。因此,贝贝亲玩具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想法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动作化了的语言,也许是她希望得到别人的亲吻,也许是对亲吻的一种回忆和叙说。
早期阅读
宝宝两三个月时,妈妈和外婆已开始给他看彩色图片,贝贝的妈妈也试着在睡觉前给她读童话故事。大人们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究竟该怎样引导才符合这样小年龄婴儿的心理承受、智力发展和阅读习惯呢?我们和妈妈们共同商讨,并请来上海市教科院学前教育专家丁昀予以指导__
读物:《快乐的动物村》
特点:画面简洁,色彩鲜艳,故事主体动作明确,主体形象较大、易分辨,情节简单。
过程要求:一个月内让宝宝贝贝看四次读物,平均每周一次,其余时间不让他们与之有接触。
宝宝妈妈阅读日记:
第一次阅读:
晚饭后,宝宝精神特别好,在地板上爬玩了一会儿,心情也越发好起来,见谁都笑。我决定利用这个时间给宝宝学习,便抱他到房间里放在床上。他在床上爬得正欢时,我从包里拿出了这本书,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伸过小手便抢。
打开第一页,我按专家所传授的对宝宝说到:“宝宝看,这是一只小狗,这是一只小喇叭,滴滴答,小狗吹起小喇叭。”他仍想抢我手中的书,我不理他,依旧翻开第二页将画面上的图案告诉他,直到这个小故事说玩。其间宝宝显然更注意书本身而并没听我说:他停止了爬,眼睛一直看着书,几次三番欲从我手中夺取。
接着我便把他抱在腿上,像刚才一样打开了第一页,重复着同样的话。我看见他的视线终于落在了我的手指上,随着我的手看着画面上的小狗和喇叭,但对于我指的那一排字则不屑一顾。话音刚落,他又伸手欲抢,等我读完第二页他似乎知道我不会给他,便放弃了抢夺,帮忙翻到了下一页。
第三遍我决定稍稍改变一下,便对宝宝说:“宝宝,看,一只小狗,小狗手里有一只小喇叭,嘀嘀达嘀嘀达,小狗吹起小喇叭。”同时我摇着头做吹喇叭的动作。这次他完全跟着我走了,等我说完后还“嗯”了一下,小手也不乱动了。翻过第二页:“快看,一只小熊,小熊背着个小花鼓,咚咚咚,小熊敲起小花鼓。”我做了个敲鼓的动作,没想到他又“嗯”了一下。就这样,我每讲完一页他都“嗯”一下,直到结束。
第四遍我又回复前两次的说法,他的视线跟着我的手移动,对那一行小黑字也能看一眼了,只是不再“嗯”了。我觉出他开始有点不专心,果然,我再讲时他已心不在焉,头还是低着,但是眼和手已经在玩胸口的扣子了。
这次共用了十五分钟左右。
第二次阅读
节日里我们去了广州姑妈家,这一次我们是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学习,不知宝宝会有怎样的反映。他看到我手里拿着这本色彩鲜艳的书时十分兴奋,立刻爬到我身边伸手要抢。我打开第一页对他说到:“宝宝快看,小狗来了,这是一只小狗,小狗手里有一只小喇叭,滴滴答,小狗吹起小喇叭。”这次他很快便安静下来,随着我的手指依次看着画面,认认真真地学完了第一遍。
结束后他仍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似乎在等我继续,于是我又打开了第一页。像以前那样先指小动物,后指小动物手里的乐器,再指一排小黑字。这一次他还是很认真地跟着我,只是到结束时开始有点按捺不住了,伸过手一把翻到最后一面,仔细地看着。我对他说:“宝宝我们再看一遍小动物吧。”
第三遍进行得不太顺利,我做吹喇叭、敲鼓、敲锣的动作都不再吸引他,好不容易勉强读完。之后我索性让他乱翻一气,一会功夫书就被丢到一边。
这次大约只用了八九分钟。
第三次阅读
回到上海当天,下午宝宝美美地睡了一觉,又带他出去玩了一会,晚上我第三次拿出了这本书。安静地等我打开第一页,听完一遍后,宝宝兴奋得“嗯、嗯”直叫。这种感觉不似以前看到新鲜事物,而是因为突然间见到了熟悉的画面(就像上次宝宝在同外公分别两个月后突然看到外公一样)。
当我重新打开第一页时,宝宝学着我的样举起食指,我边指小狗边说:“这是一只小狗。”他也跟着我指小狗。我指着小喇叭,他也跟着指小喇叭,我指文字他也指字。当我像往常那样准备往后翻时,他却一直指着画面“嗯、嗯”地叫着,原来他在指小狗旁边的树和花哪,我急忙告诉他“这是大树、这是小花,小花有很多颜色”,之后他又指着左下角的页码和页码旁的小猴子,我也一一说给他听。我想这下可以翻第二页了吧,谁知他还指着第一页不愿往后翻,待我定睛一看,好小子,他居然指着左上角一行彩色的字,我拿着他的小手一个一个读给他听:“欢、乐、的、动、物、村”,这才翻到了第二页。此后的每一页他都有这样的良好表现。
第三遍我决定考考宝宝,我说:“宝宝,小狗在哪里呀?指给妈妈看。”他果然指对了,我不禁亲了他一下,又让他指小喇叭,他的手划了一圈后也指对了。之后的每一页他都能轻松地指出小动物,而动物手中的乐器,有的则指错了。
第四遍我带他复习了一遍,他也不抢着往后翻了,高兴时还会噘起小嘴。当看完中间一页“小动物大团圆”后,他的眼神移开了。
这次我比较满意,共用了约十五分钟。
第四次阅读
午觉醒来后宝宝心情很好,我把他抱在膝盖上第四次拿出了这本书。刚看到封面上的小兔子他就来劲了,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嗯嗯”地叫着。翻开第一页已经不用我说便能指出小狗在哪里,接着又指着左上角的彩色字和小喇叭,总之他自己到处指着,嘴里叽哩咕噜地说着。我拿起他的小手一一指给他看,像以前一样告诉他“这是小狗,这是小喇叭,滴滴答,小狗吹起小喇叭......”第二页他依然指着、嘀咕着,等他的手停下后我再带着他指小熊、小花鼓等等。翻到第四页的小兔,他突然变得特别兴奋,用了很大的力气将我手中的书翻过来合上,指着封面上的小兔叫,原来他是意识到这两只小兔子是一样的。我没想到他居然有这样的认识,高兴地亲了他一下,他也开心地笑着,似乎知道我在表扬他。
第二次打开第一页,宝宝使劲往后翻着(我用手按住也不行),就是不能静下来看第一页上的小狗吹喇叭。如果硬要他按着我的意愿肯定是不行了,但他对这本书仍有兴趣,注意力并没有转移,他到底要干什么呢?我决定满足他,让他随便翻,只见宝宝两只手胡乱地翻着,突然了停下来,嘴里也不发声音了,认真地看着。我一看原来他翻到了五只绵羊那一页,正在研究着。我忙告诉他这是绵羊,一二三四五只绵羊。又把以前不曾翻过的画面一页页地讲给他听,他倒也安静地听了一会。
贝贝妈妈阅读日记
第一次阅读
吃过晚饭,贝贝精神不错,于是,我举着可爱的图书告诉她:我们一起去看书。她看着书面上那只小白兔,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很认真的看着。我抱她到房间,开好壁灯,把她放在大床上,原本她还是一直盯着书的封面,一看到床单后,坐不住了,开始看床单上的小鸟和花,而且到处乱爬,我索性和她一起玩,五分钟后,她累了正好躺在了书的旁边。
我们并排躺着,我拿着书,两人一起看,我说:“这是一只大白兔,她有好长的耳朵”。她听着,神态像是要听我说下去,然后我翻到第一页,说:“这是什么呀?是一只小黄狗,汪汪汪!”贝贝看着,没有动;“小狗在吹喇叭”我把手放在嘴边,做动作,贝贝看着我,看着我的表演。然后我又说了一遍,这时,她坐起来,我怕她没耐心了,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二页是一只小熊,我还没开口,她已经把手指点在小熊眼睛上,手指抠一抠,我说:“这是小熊的眼睛。”她看了一会儿,好像已经没有了耐心。后来我三次把书给她,开始她还拿在手里晃一会儿,后来一接过书便把书仍在一边。因此,6分钟后我们结束了第一次阅读。十分钟以后,她在我身边睡着了。
第二次阅读
我抱着贝贝坐在腿上,翻开书,说的话与上次基本一致,贝贝的耐心明显比上一次好,表现与上一次差不多,翻到第二页时,贝贝要想移动,我仍然紧紧的抱着她不松手,她挣脱不了,又继续看书,从封面到第三页反复两次,看她实在是坐不住了才结束,一共用时5分钟。
专家评点
两位妈妈的做法具有代表性。当然,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宝宝妈妈。贝贝妈妈的个体风格可能是影响这次阅读实验的主要因素。贝贝妈妈的特点比较随意,也有好处,比较容易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的事物。
从宝宝的阅读结果来看,效果非常好。
首先宝宝对整个故事基本形成完整的认识:能够知道“老故事”来了,看到书,发出“嗯”,这里有多次重复之后形成的记忆。在听故事之间,能够等待下一页出现。基本完成每一次完整的阅读。
其次宝宝的阅读对他的记忆、认知有所促进。宝宝能够根据妈妈的口头指示,指出动物或名称,特别是能够建立起“不同处的小兔是一样”的理解,并且自主表达出来。
上述的结果和宝宝妈妈的严格操作有关。她给孩子读故事的时间间隔比预计要短,每次保证4、5次,而且每次出现的故事基本一致。重复、完整、一致,帮助宝宝建立比较牢固的故事记忆。
另外,宝宝的专注程度比较好,时间比较长。在这点上,宝宝妈妈的操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她的操作非常仔细,除去严格按照要求完成阅读次数,最可贵的是原则和灵活结合:在操作期间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调整的技术比较有效。宝宝妈妈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起先坚持读完,没有顾及孩子当时想拿的反应,其实是给孩子作了次“无声的规矩”,由于不采取应对,使宝宝的“企图”得以抑制,宝宝只好坐下听。但她又非常灵活,在要求的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随着次数增加,对于良好的行为和宝宝表达出的理解,马上鼓励;出现分心时,变换方法。这样阅读行为本身就能要求宝宝注意力集中,而不用另外的语言强加控制。从这次活动可以发现,有趣的、有办法的指导,婴儿能够集中注意学习15分钟。
本期评点专家:上海市教育科研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丁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心理科教授高鸿云。
●伊言